欢迎来到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 | 用户登录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相城要闻

相城“母子英烈”:革命先驱播火种 红色精神照后人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4-28 10:11 访问量:字体: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每当听到这段耳熟能详的唱词总会联想到一个既熟悉又亲切名字——阿庆嫂。阿庆嫂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阿庆嫂以开茶馆作为掩护,与敌顽展开机智勇敢的斗争,终于使三十六个伤病员安全转移。

有关阿庆嫂的原型一直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就是“母子英烈”中的沈菊英烈士。

沈菊英出生于湘城陆巷一个小商人家庭,18岁嫁到消泾村,1921年丈夫病逝时,其子陆义刚刚出生,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抗战爆发后,中共江苏省委陆续派遣人员到阳澄湖地区开辟工作。沈菊英家被选作交通联络站,后来又成为“江抗”消泾办事处驻地。沈菊英除热情接待一批批过往人员并负责食宿外,还外出传递情报等。她家成为了苏太常地区最可靠的交通站之一。1940年7月某日,沈菊英在去皇罗庵送情报时不幸被反共顽固派武装胡肇汉部的便衣密探抓住。胡肇汉不经审问,就以新四军情报员的罪名,将沈菊英押至东岗村集福堂旁的大坟场杀害。时年沈菊英仅38岁。


当时,沈菊英19岁的独子陆义已经是消泾镇“青年抗日联合会”的骨干分子。母亲被害的噩耗传来,他决心继承母亲的遗志完成母亲的未竟事业。1941年初陆义参加洋澄县“民抗”部队,转战于阳澄湖地区1941年4月1日,陆义等13人在北前村曹家尖遭胡肇汉部突袭包围。突围中陆义负伤被俘,不久被胡部杀害于渭塘李家浜,牺牲时年仅20岁。

沈菊英母子的牺牲并没有吓退她的家人。陆义牺牲后,他的妻子石雪珍继承了婆婆与丈夫未尽的事业,继续勇敢地接过了联络站的工作:她白天秘密接待过往的抗日同志,外出传送情报;晚上带着才出生13个月的儿子去朱家浜等地躲避敌人的搜查。坚持3个多月,直到1941年7月日伪开始对阳澄湖地区“清乡”,洋澄县政府奉命撤销地下交通站,“消泾联络站”与“江抗”驻消泾办事处完成使命,石雪珍才带了儿子到常熟躲避,直至抗战胜利。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但是这个红色家庭的传承从没有被间断。在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消泾村老街上,有一处红色打卡地——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陈列馆内共分为前言、铁蹄躏水乡、芦塘播火种、阳澄烽火燃、保卫根据地、深切的怀念及革命旧址复原说明等七个部分,展出历史照片116幅、资料42件、图表7幅、实物68件。


据悉,1995年吴县市委市政府决定选址在陆家建立陈列馆的时候,石雪珍二话不说,主动将家搬进了生产队的粮库中,把两间屋子让了出来,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实物、史料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而且石雪珍不顾年事已高,当起了义务讲解员,配合着图片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从日军如何侵略阳澄湖地区,到烈士们如何斗争、牺牲,16年如一日为参观者义务讲解,宣传阳澄地区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

“这是当时送情报用的箱子,这是当时张家浜战斗的报道……”如今,在这里担当义务讲解员的是沈菊英的孙子、陆义的儿子,80多岁的陆智钤。面对一批批又一批批的参观者,他用颤抖的手指点着一件一件烈士遗物,讲述烈士事迹。

陆智钤说:“虽然我今年81岁了,但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坚持下去。未来,我想让女儿来接棒,将革命英烈的战斗事迹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所有人都牢记这段历史。”

战火硝烟散尽,战火留下的红色精神,正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焕发新作为。如今,消泾村秉承“火种”精神,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精心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事业中,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富民之路。(戚文丽)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分享
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