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 | 用户登录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相城要闻

【建区20周年系列报道】苏州相城:创一流营商环境 打造“新经济高地”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21-01-15 10:00 访问量:字体:

“企业富则相城富,企业强则相城强。”在2020年12月举行的相城区第二届企业家大会上,相城区委书记顾海东这样“表白”企业:尽一切可能,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优越的环境。

相城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相城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打破坛坛罐罐,真正为市场松绑,为企业减负,甘当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

在明亮的相城区政务服务大厅,柔和的叫号声响起,各个服务窗口正有条不紊为企业和群众办理业务。在这里,一切虽然繁忙,却有规律可循。大厅两个楼层,113个服务窗口,归类为对公、对私两个“大综窗”:一楼自然人办事大厅,二楼法人办事大厅,两个“大综窗”分别按照自然人、企业法人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审批服务。

如今“窗口至简、服务至优”的背后,是相城多年来对政务服务“化繁为简”的持续探索。2018年前,政务大厅设置审批窗口,多少由入驻部门“说了算”,“一局多窗口、一科不混岗”现象普遍。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就设12个窗口,且专人专岗、业务分离,群众办事,最多要问十多次才能找到对应的办事窗口。

繁冗的窗口设置和业务办理,成为营商环境的软肋。相城想要在发展中赢得先机,审批改革迫在眉睫。2018年5月,相城区被列为“不见面审批”标准化省级试点地区,提出“一窗办理、全科服务”改革思路,正式开启了政务服务革新之路。

改革道路充满挑战。宏观上,相城区着力构建起一体化审批体系:2019年1月成立区行政审批局,打通市、区各部门审批系统,力推融合审批,服务大厅窗口、人员合理压缩,理顺机制体制;把涉及319项自然人事项、732项法人事项整合进自然人、法人两个大厅,“一窗办理”“一网通办”成为常态;村(社区)、镇(街道)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24小时自助服务全部启用,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全覆盖;开办企业套餐服务最快0.5个工作日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比省市要求提速40%以上,一般工业项目可实现立项到取得施工证20个工作日完成;与上海松江区达成“跨省通办”,首批39个事项合作,覆盖社保、养老、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等高频服务……每一项重磅举措,推动着相城向“最舒心”营商环境迈进。

改善服务事无巨细。微观上,相城在理顺机制基础上,持续完善细化服务:成立企业全链服务中心,构筑起线上、线下全方位政策服务;建立24小时项目报建辅导微信群;31名代办员全程指导服务企业办理;银行网点也能开办企业;公章、法人章、财务章、发票章刻制费用全免;全市首个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分中心落户相城;上线“好差评”系统,服务质量如何由企业和群众来监督……每一个细节变化,浓缩着相城对“最极致”政务服务的不懈追求。

政务服务的“自我加压”,换来企业的真诚“点赞”。日前,位于相城的江苏东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一天之内同时拿到《不动产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图合格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新建项目五张证,成为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推行“全链审批”以来,相城区第8个实现“拿地即开工”的项目。“五证齐发意味着企业可以立刻开工,‘相城速度’让人振奋。”东方环境负责人高栋道出企业心声。

从“一天三证”“一天四证”,到“一天五证”,相城促进产业项目开工投产进入“快车道”,也让企业真真切切感受到、实实在在享受到最优服务质效。在“放”手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的同时,相城区强化事中事后“管”,通过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市场公平诚信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群众最有发言权。近年来,相城相继发布《相城区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相城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相城区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措施十条》等惠企便企政策,推动营商环境政策红利升级,并建立企业家微信群,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搭建起政企“沟通桥梁”,为涉企政策落地提供了有效参考。同时,相城区持续加大对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推出“信保贷”“相科贷”“相知贷”等政府支持信贷产品,发挥区、镇两级引导基金作用,利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服务效率,助力企业“安心”发展。

此外,相城不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加快引进优质国际学校、国际酒店、医疗资源,建设精品人才公寓,优化城市功能配套,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之城、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以优越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企业与人才在此扎根成长。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通过营造最优亲商生态、构筑最强产业生态、打造最好创新生态,如今的相城,数字金融、智能车联网等新兴产业正加速发展,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源源不断释放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庞淑婕)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分享
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