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政府! | 用户登录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相城要闻

苏州人家的小康生活 | 从热爱到坚守 相城非遗大师钻研蟋蟀盆技艺三十余载

来源: 区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 2020-09-04 09:50 访问量:字体:


曹超


曹超作品


曹超蟋蟀盆展示馆

“在我眼里,它就像一个活物,不仅仅是把玩的物件,更是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技艺的载体。”在位于相城区太平街道的曹超蟋蟀盆展示馆内,面对慕名而来的“寻宝人”,展馆主人曹超从不掩饰自己对蟋蟀盆的那份痴迷和热爱。

他还特别热衷于向人们讲述蟋蟀盆的由来和历史。据他介绍,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蟋蟀盆分南北两派。北盆以天津为代表,南盆则是以苏州陆慕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所制为代表。元代时,蟋蟀盆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陆慕蟋蟀盆作为南盆的代表,至今在收藏界广受好评和欢迎。

曹超原相城区陆慕人,9岁时跟随父亲学习制作蟋蟀盆,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最初是迫于生计而去学它,后来因为喜欢而去钻研它。”曹超回忆,小时候村子里做蟋蟀盆的人家很多,自己家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一个蟋蟀盆才卖几元、几十元,父亲就是靠着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小时候父母忙不过来,曹超就主动去“打下手”。慢慢地,在大人的指点下,他学会了制作各类盆胚。“父亲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受他影响,我对蟋蟀盆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超说,为了把蟋蟀盆做得更好看,更有艺术性,后来,他去到了盐城市工业学院主攻设计、绘画,这也为其后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专业基础。

正是怀揣着对蟋蟀盆制作的满腔热情,毕业后,曹超去南窑蟋蟀盆工艺所从事蟋蟀盆工作,并拜师蟋蟀南盆杰出名家苏晓红门下,历经三年苦心学习,成为了行业中的“后起之秀”。2012年,他被评为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频频获奖,甚至登上国际舞台。

“一般的蟋蟀盆作为商品和玩物前景并不好,因为它并不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它的兴衰和民间对蟋蟀的爱好紧密相关。而且随着玩蟋蟀盆的人日益减少,整个市场就很狭窄。但陆慕蟋蟀盆不同,它依然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也让曹超意外地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近年来,随着作品慢慢被市场所认可,经他之手的蟋蟀盆一度从几百、几千,卖到了几万。订单源源不断,上门定制蟋蟀盆的访客也越来越多……

“我踏入这一行,为的不是追名逐利,只是儿时的一份简单的爱好。”曹超说,艺术的东西过多地用金钱去衡量就会变味,他不想这样。这也是他3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初心”。

这些年来,在继承前人蟋蟀盆制作工艺基础上,曹超不忘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七子莲心铜鼓蟋蟀盆”、“阴阳八卦蟋蟀盆”……一个个集观赏性、收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创新作品接连问世。他在业内首创的《七子莲心铜鼓》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姑苏繁华图》更是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银奖。

对于传统蟋蟀盆样式简单、密封度不够等情况,曹超都进行了改良。“我的蟋蟀盆外观基本以雕花为主,有的还运用了点彩技术,并且对粘土密度进行了调整,使得蟋蟀盆的对称性更精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然而,就在他乐此不疲地沉醉在自己的蟋蟀盆创作世界中时,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身边会做、想做蟋蟀盆的人正越来越少。“制作过程比较枯燥繁琐,费时费力,属于地地道道的脏活累活,前后有106道工序……”曹超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去碰这一行,老一辈的很多也都不再做了。

“这个技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不能让它失传。”于是,近年来,曹超执着于去寻觅合适的传承人。受其影响,家中20岁出头的大儿子已熟练掌握了蟋蟀盆的雕刻技艺,并有意继承父业,这让他很欣慰。

但把蟋蟀盆从一个文化变成一个产业,需要众人之力。“苏州没有,就去外地找。”凭着这份执着,曹超先后带了17个徒弟,目前15个已经出师。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曹超在太平沈桥村设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曹超蟋蟀盆展示馆,他希望以展示馆为载体,把蟋蟀盆制作技艺传授给更多感兴趣的人,让传统工艺得到继承与发扬。(黄梅)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分享
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分享文章到